刘兴土
刘兴土(1936年9月10日-2021年5月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籍贯福建省永春县,湿地生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湿地环境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 。
刘兴土于1959年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6年至1972年担任四平师范学院农学系系主任;197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工作;1986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所长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长期从事中国湿地生态与东北区域农业研究 。
刘兴土人物生平编辑本段
1936年09月10日,刘兴土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籍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
1952年04月至1954年06月,担任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干部学校教师。
1954年10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4年07月至1955年08月,担任北京气象专科学校(长春气象学校)教师。
1955年09月至1959年07月,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
1959年09月至1965年12月,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室主任。
1966年01月至1972年05月,担任四平师范学院农学系系主任。
1972年06月至1986年0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室主任。
1986年09月至1994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2]
。
1994年11月至2002年0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0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1]
。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
2021年5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9]
刘兴土主要成就编辑本段
刘兴土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刘兴土于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和主持了国务院科教组下达的三江平原沼泽荒地考察。“六五”至“九五”期间,他连续在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沼泽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并在“九五”期间担任项目攻关专家组组长。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中国沼泽湿地调查与分类研究”;他担任国家林业局主持的全国第一次湿地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在技术培训、建立分类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
。
-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刘兴土主编《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等专著9部,参编《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专著15部,在中国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60多篇
[3]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2 | 《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肓》 | 刘兴土,马学慧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2.12 | 《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 刘兴土,何岩,邓伟等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5 | 《东北湿地》 | 刘兴土等编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6.12 | 《沼泽学概论》 | 刘兴土,邓伟,刘景双编著 |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7.05 | 《国土生态安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空间格局研究 第2卷》 | 石玉林,于贵瑞,王浩,刘兴土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7.10 | 《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 | 刘兴土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9.02 | 《泥炭工程学》 | 孟宪民,刘兴土编著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
|
-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担任职务 | 项目来源 |
---|---|---|
1972年至1990年 | 中国沼泽研究,负责人 | 中国科学院项目 |
1983年至1985年 | 三江平原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合理开发研究,负责人 |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
1986年至1990年 | 三江平原沼泽地综合开发试验示范,负责人 |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
1991年至1995年 | 松嫩—三江平原农业结构、功能与水土调控技术研究,负责人 | 国家攻关项目 |
1998年至1999年 | 吉林省西部生态建设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负责人 | 吉林省攻关项目 |
东北地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与可持续增粮战略研究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专题 | |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农业气候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专题 | |
鄱阳湖湿地保护规划 | 江西省政府项目 | |
吉林省西部退化湿地修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研究 | 吉林省科技厅项目 | |
大庆市湿地保护规划及退化湿地修复工程 | 国家林业局和大庆市林业局项目 | |
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水土调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 | 科技部课题
[1]
|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刘兴土作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与自然科学一、二等奖7项
[3]
。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87年 | 三江平原农业自然资源复查及合理开发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1990年 | 中国沼泽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1年 | 三江平原沼泽综合开发试验示范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5年 | 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研究 |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6年 | 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04年 | 东北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综合技术平台构建与示范 | 吉林省科学技术奖 |
2004年 | 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
|
刘兴土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4年 | 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 吉林省 |
1986年 | 吉林省劳动模范 | 吉林省政府 |
1988年 |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国家人事部 |
1989年 | 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 | |
1991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8年 | 首批省管优秀专家 | 吉林省委、省政府 |
2007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
|
第五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 中国地理学会
[5]
|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奖 |
刘兴土社会任职编辑本段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8年01月至1995年01月 |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
1988年01月至1995年01月 | 吉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
1990年01月至 | 中国科学院农研委、国土与环境专家委 委员 |
1992年01月至2001年01月 | 吉林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
2000年04月至2002年04月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专家顾问
[6]
|
刘兴土人物评价编辑本段
刘兴土是中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的定位生态研究,完成低湿农田治理、区域生态保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项重大成果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评)
刘兴土长期从事环境变化与农业合理开发等区域开发机理研究,在中国湿地生态与东北区域农业生态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中国湿地保护与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7]
。(福州新闻网评)
刘兴土人物争议编辑本段
- 涉嫌学术抄袭
中国青年报在2009年初接到读者来信,反映有6位教授联名投诉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经该报了解,6位联名举报人中,69岁的孙广友教授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他与刘兴土长期在同一地理所工作,是该所退休回聘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实际上,6位联名举报人中,有5位同在东北地理所工作,现均已退休。其中,80多岁高龄的黄锡畴先生是中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第一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得主。而75岁的裘善文研究员,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取得过包括国家八五科技进步奖在内的诸多奖项,是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除东北地理所的老同事之外,另一位举报者,是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著名草原生态学专家——李建东先生。“大家之所以联名举报,一是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为我们都是受害者;二是为了维护科学道德,与学术腐败作斗争;三是为了维护院士荣誉称号,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院士必须‘德艺双馨’,在学术界起到表率作用。”几位教授说。
刘兴土院士回应
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刘兴土院士进行了采访。采访报道如下:
虽然事务缠身,但当记者提出要向他本人了解情况时,刘院士还是欣然应允。2月4日(注:2009年),在东北地理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马福安的陪同下,刘院士在单位接待了记者,就相关举报作出回应。
首先,刘兴土院士强调,被举报的4本书都属于他主编或编著的书,并非他自己“著”的书,而且投诉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其他作者执笔撰写的。
“如果落款‘著’,书中应基本上是自己的成果,起码要以自己的成果为主。而‘编’书,可应用各方面材料按章节系统地编,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别人写。作为编或编著的书,引用其他专业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可能所有专业都由你一个人搞,一本书可能牵涉好多专业,引用是不可避免的。”刘院士告诉记者,他迄今共出了18部书,其中主编8部,参编10部。
“《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一书第一章,引用李建东教授部分表格时,在表下方没有注明出处,不符合出版要求,是错误的。”刘院士坦言。
“这部分内容由易某执笔撰写,他在章后列出了参考文献,同时在该节文字叙述中也曾提到郑慧莹、李建东,自以为已经说明清楚,向主编交稿时便没有说明这些情况。”刘先生解释,该章共有6节,他本人写了两节,第二作者马学慧写了3节,因易某只写了1节,故易某署名该章第三作者。
“该书没有对外销售,在赠送出去20多本后,李建东教授发现了问题,于是,我立即请执笔人向其道歉,并把其余470多本书补贴了标注。我们还计划把已赠出的书也追回来补贴标注。”刘兴土先生翻开他手中的书,让记者看上面补贴的标注。
“虽然我不是执笔人,但作为主编,我负有疏忽之责。事后,我曾给李建东教授所在高校的党委书记打电话说,如果李教授有时间,我亲自去拜访一下,表示一下歉意,但这位书记一直没有给我回话。
就《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引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治理规划水文地质报告》一事,刘先生回复,书中确实引用了该报告的,因该报告共307页,未出版,故按要求在书中加了脚注。
刘院士告诉记者,该书对其他专业成果的引用,主要集中在前两章。两章中,对未正式出版的内部报告,加了脚注;对已出版的书或文章,列入了章后参考文献表。
“这是符合出版要求的,出版社审稿时也未提出过不符合要求的意见,并不存在侵权问题。”刘先生说。
谈到夏玉梅与颜秋兰的内部报告被剽窃的投诉,刘院士表示,书中这部分内容由马学慧执笔,马学慧参加了该课题的野外调查、勘探、采样及报告的编写工作,同为课题组成员,报告作者名单中包括马学慧。“因该报告为课题组的集体成果,按照我所关于资料共享的规章制度,课题组成员是可以引用的。”刘先生说。
至于“黄锡畴著名的沼泽发育多模式理论被剽窃”问题,刘院士解释,其书《东北湿地》“沼泽发育模式”部分,主要参考的是马学慧、牛××编著的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的沼泽》,“因为该书对沼泽发育模式写得比较详细”。
他补充说:“另外,马学慧关于发育模式的有关论述,发表于1982年6月出版的《地理科学》2卷2期,而黄锡畴先生的文章稍晚,发表于同年9月出版的《地理科学》2卷3期。由于这两篇文章写得都很简单,所以《东北湿地》主要参考了《中国的沼泽》,并在分析中增加了许多实例,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中国的沼泽》。”
提到“在集体著作《三江平原沼泽》前言中加上"最后,由刘兴土同志统稿"字样”一事,刘兴土显得一肚子委屈。他说:“该书是分章分部分写的,先分章统稿,后由我进行统稿,做文字修改和图表编排等。最后,根据出版社责编的意见,我又进行了一次修改。我确实做了统稿工作,在书稿最终送交出版社前,沼泽室也有部分同志看到了这个前言,因此不能说我是"背着集体私自加上的"。”
“就举报人所投诉的各种问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都曾做过调查,我也就此递交过完整的说明材料。我认为工程院最后的结论是实事求是的。”刘兴土院士说。
[8]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