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圃
陈玉圃194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幼酷爱绘画,为山水画大家黑伯龙、陈维信先生的入室弟子。1980年,他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岭南派大师黄独峰先生。几十年来,他研习传统思想和文化,以自然为师,“无念为宗”,潜心中国画的创作。北方人的秉性和南方山水的滋养,造就了他简劲平实、气韵灵动的艺术风格。

陈玉圃主张“画道无为”,在创作上追求一种格高的禅境和人文精神,以一颗“平常心”感悟着传统文化中的“道”和自然风神。“道”是中国山水画论中的重要范畴。《道德经》中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六朝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发端和形成。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以神法道”,即强调艺术创作重在物我的精神感应。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创作观,重立神而不废道。
在陈玉圃看来,山水画是一个大命题。其大是因为人作为创作主体是和宇宙相通的。此外,除了由山水而引入的浩渺莫测的山水空间外,创作主体还可以把对社会、历史、艺术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融进创作。陈玉圃的山水创作,是以师法自然开始的,这使得他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饱含着自然的生气。其后,禅宗的思想不断渗透到他的创作中,笔墨更加简单、率真,线条更加清雅多姿,山水造型也逐步摆脱了写生的痕迹。脱开了具体山水形制的束缚,陈玉圃用灵动的线,用一颗空明清寂之心,自如地书写着他心中的自然之境。在他的笔下,山、石、云、水、树都是心迹的外化。这让我不禁想到清代画家虚谷的一句画语:“石即云也,云即雨也。”石何为云?云何为雨?禅机也。
画境之大,须人心大,心大则可包容天下。佛家禅语曰:“以心观物,物无大小。”上下四方,古往今来,以至无尽的虚空,可以容纳在“心观内照”之中。可见,画家的“心”应该有多大了。陈玉圃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确立了这样的创作观,用心在道与自然、与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的内涵上深入挖掘。
笔墨是中国画的载体。但怎样把笔墨化作有意义的内涵,不是所有的画家都能理解透彻并能做到的。陈玉圃对笔墨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笔墨有道,笔墨有命,笔墨有情。他要用笔墨去承载大道、去体现生命、去表达感情。中国画的线,是建立在书法基础上的线。画家从毛笔的特性出发,认识和把握着笔与墨的内质属性以及文化含量。陈玉圃的山水作品,以深厚的书法修养,对笔墨的语言内涵做了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他以茂密求浑厚,以韵律求通灵;在清逸疏朗中,时而全部用线勾勒山石,时而辅以淡墨渲染,时而阔笔狂墨;在诗情画意中,把对山水的印象和内心的情境结合起来,表达着他的山水意识和人格内质。
生活中的陈玉圃平和安详,酷爱读书。他远离世俗的喧嚣,每日纵情于翰墨挥洒之中。为了从大自然中汲取更多的艺术养分,他踏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华山、黄山、普陀山、九华山、太行山……层峦叠嶂中,苍茫云海间,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用润泽散淡的笔法,用空灵秀逸的线,勾勒描绘着天地间的山川树木。近年来,陈玉圃尤喜花鸟,其花鸟画简而传神,寥寥几笔,画面简约,意蕴悠远。作为一个艺术家,其作品高低的标志,不单是艺术语言的独特和艺术形式的新颖,更深刻的内涵是体现着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
作为画家的陈玉圃,把中国绘画作为传统文化对人生世界理智思考后的一种形式审美现象,将精力集中在对“画道”的体悟上,以求能够创造人类社会最美好、最和谐的艺术。这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尤为难得。山水、自然、人生,物化为纵横交错的点线和极尽渲染的水墨,这样,笔下的山水才会进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境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